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党拥有多支战斗力极强的“王牌部队”,其中素有“中原第一王牌”美誉的第12兵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而蒋介石麾下也有许多忠诚无二的将领,第12兵团的主帅黄维便是其中一位备受倚重的“蒋家王牌爱将”。
黄维出身黄埔军校一期,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。他曾两次随蒋东征讨伐陈炯明,参与过第四次“围剿”中央红军,在被誉为“血肉磨坊”的淞沪会战罗店战役中一战成名。黄维不仅作战英勇机智,还深受国民党“正统思想”的熏陶,对蒋介石言听计从,因此颇受蒋的器重。年仅30岁便升任师长,34岁时更晋升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军长。
1948年,随着解放战争的激烈化,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强势攻势下连连失利。彼时正待在武汉筹建军校的黄维被紧急召回,担任第12兵团司令官,奔赴淮海战场。临行前,他恳切地对蒋介石说道:“校长,这场仗打完,我还能回军校继续教书吗?”黄维并非战争狂人,反而因多年征战愈加厌恶战争。抗战结束后,他更专注于军事教育与军校建设,志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军官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黄维未能从淮海战场凯旋归来。1948年12月15日,第12兵团遭解放军围歼,全军覆没,黄维被俘。随后,他和杜聿明、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一起被关押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。黄维在功德林以“刺头”著称,他拒绝认罪,不接受改造教育,甚至对那些经过改造、认同共产党理念的旧部大加谴责。因此,他被关押长达27年,直至1975年才获释,但内心仍深深怀念着“蒋校长”。
1989年,两岸开放探亲,黄维希望前往台湾祭拜蒋介石。台湾方面对此高度重视,连续寄送多封邀请函,并承诺若黄维愿意留台,将补发其27年被关押期间的全部薪水,保障他和家人的生活。然而,令外界震惊的是,黄维婉拒了台湾的盛情邀请,选择留在大陆。这样一个对国民党忠心耿耿的将领,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决定?他在漫长的改造岁月中经历了什么?
黄维早年在家乡一所小学任教,与共产党员方志敏为同乡,两人经常一同讨论救国理想。受方志敏救国思想影响,黄维立志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。起初,他的思想偏向共产主义,1924年因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得罪权贵被学校开除。后来,在中共江西地下党负责人的推荐下,黄维考入黄埔军校,成为一期生,与陈赓、徐向前、左权等共产党高级将领为同窗。
国共合作破裂后,黄维坚定地选择效忠国民党,而陈赓和徐向前则走上了共产党的道路,昔日同窗最终分道扬镳。黄维毕业后又进入国民党创办的陆军大学深造,成为国民党18军军长陈诚的亲信,数年间积极参与围剿中央红军的战斗,逐渐获得蒋介石重视,34岁即任第18军军长。
1937年8月,淞沪会战爆发。中国军队和日军在罗店地区展开激烈争夺,这里是连接宝山、松江和上海市区的重要交通枢纽,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抢夺战略制高点。蒋介石下达绝命令:“有进无退,有敌无我,不成功便成仁。”9月下旬,作战主力67师师长负伤,正在德国深造的黄维被紧急召回,接任67师师长。在炮火与坦克的夹击下,他带领部队继续坚守罗店。
黄维曾对官兵慷慨激昂地说:“有子弹的拼子弹,没子弹的拼白刃,坦克算什么?打不赢就绑炸药跟它同归于尽!”罗店战役极其惨烈,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罕见的“血肉磨坊”,战后城镇尸横遍野,67师几乎全军覆没。黄维由此一战成名,国民党大肆宣传他的忠勇,但他的刚硬作风和死板策略也招致批评,被讥讽为“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师长”。
黄维的“书呆子”作风让蒋介石又爱又恨。他在国民党内以铁面军官著称。1942年,杜聿明奉命远征缅甸遭遇失败,担心战后被清算,便宴请黄维,希望他“手下留情”。黄维全程板着脸,见有人夹菜给他,竟愤怒摔筷:“我老家正遭大水灾,多少人饿死了,我没心情大吃大喝!”杜聿明误以为未送“好处费”,急忙送上金条,黄维却骂道:“都是你们害了国家!”蒋介石虽疑心重重,却因深知黄维性格,仍放心将重要军务托付给他。黄维直率耿直,多次激怒蒋介石,甚至被威胁用拐杖教训。
1944年,日军进犯西南,重庆面临威胁。国民党组建知识青年从军训练部,黄维被任命为副总监。厌倦战场的他,转而潜心培养青年官兵,任职期间培养五六千名新兵。随后,他出任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,仿照美国西点军校制定建校策略,立志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高级军官。
然而,国内战争形势骤变。解放军兵力迅猛增长,以压倒优势猛攻国民党,先后赢得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。1948年8月,正忙于军校事务的黄维接到蒋介石紧急电令:“出来打仗!”他一度推辞:“军校现在离不开我,能不能派别人去?”蒋介石因此大怒。上司陈诚劝他:“党国用人之际,推辞等同背叛。”黄维只得勉强接受命令。
出征前,他仍不死心地问蒋:“打完这仗,我还能回军校吗?”蒋介石点头应允。谁料,计划赶不上变化,黄维此行成为国民党“殉国将领”名单上的一员。
淮海战役中,黄维带领部队英勇抵抗,但终究难敌解放军包围。宿县附近,因中共潜伏的廖运周“背叛”,武器被调走,突围部署崩溃,士兵不断被俘或牺牲,求援信号无回应。解放军统帅刘伯承、陈毅致信劝降,黄维撕毁信件,愤怒道:“校长恩情难忘,一臣不事二主,宁死不降!”
突围时,士兵为活命攀上坦克,一军官竟枪杀趴在坦克上的士兵以求成功突围。黄维无法下此狠手,最终被俘。获悉对手是昔日同窗陈赓,他叹息:“被陈赓打败,心服口服。”将他的“书呆子”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入狱后,黄维仍抗拒认罪改造:“我只是打了败仗,没做害国事,何必认罪?”此时,他仍忠于党国,准备殉国。他未料国民党早已将他列为殉职将领,举行隆重追悼会。妻儿随国民党撤退台湾,妻子却不信他已死,悄悄返回大陆,打探确认他被俘。
功德林关押的战犯还有王耀武、杜聿明、杨伯涛、董益三等。为早日获释,众人积极改造,唯黄维顽固不化,经常讥讽改造者。杜聿明认真研读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,写下万字笔记,思想转变显著,黄维得知后怒骂“无原则”,绝不写此类文章。董益三指责四大家族剥削百姓,黄维反驳其言,最终被董益三组织改造战犯痛打一顿。
新中国成立后,历经7次战犯特赦,许多战犯获释,唯黄维拒绝悔改,成为管理所“钉子户”,关押长达27年。抗美援朝期间,志愿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英勇作战,彻底震撼了黄维的内心。他开始认同共产党为民为国的理念,反思自己曾效忠的党国是否值得。思想渐变后,他认真学习《共产党宣言》,并在监狱安排下参观新中国建设,思想发生巨大转变,最终于1975年12月获特赦释放。
71岁的黄维决心弥补过错,接受政府聘请,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,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。他感慨:“若不趁还能行动,终生遗憾。”他一直怀着一个心愿——去台湾祭拜蒋介石这位知遇恩师。多年囚禁,他从未说过蒋介石一句坏话。
1989年两岸开放探亲,台湾当局得知黄维心愿,热情邀请他前往,并开出优厚待遇。谁料,黄维断然拒绝,坚决不留台湾。他只是想见见老友、完成心愿,并为促进两岸和平尽一份力。临终前,这位耄耋老人坦言:“我罪大恶极,唯有弥补过错,才能无愧于心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
